課程大綱: 1. 建立有效推理論證 2. 能夠辨識邏輯謬誤 3. 培養批判思考能力 講述、討論、案例練習 出席與課堂參與25%↑:全勤25分,缺席1次扣5分,缺席2次扣10分,缺席3次扣15分,缺席4次扣20分,缺席5次扣25分,缺席6次扣總成績30分,缺席7次(含)以上總成績以0分計。 線上互動,佔總成績20%:每週須線上反思學習心得,並與同學交流互動。發言基本分70分,以其互動質地加減分。 個人指定作業,佔總成績30%。 開放性作業25%: 團體作業,佔總成績25%:6-8人為一組,自選影片創作、專題論文、辯論比賽等形式,期末繳交整組報告。 考試,佔總成績0-15%:沒有團體作業者考試。 必交學習檔案,總分加權:本課程訂有完整的學生學習成果評估規畫。期中作業皆在網上呈現,全部作業在學期末以紙本繳交,期末成績將加權100~110%。 Sinnott-Armstrong, Walter, and Robert J Fogelin. 2009. Understanding Arguments: An Introduction to Informal Logic: Cengage Learning. Pirie, Madsen. 2012. 邏輯即戰力--75個謬誤幻術,讓你說話有說服力、話術有免疫力、辯論有戰鬥力、談吐有魅力. Translated by 蔡依瑩. 台北: 所以文化. Dobelli, Rolf. 2013. 思考的藝術:52個非受迫性思考錯誤. Translated by 王榮輝. 台北: 商周. Browne, M. Neil, and Stuart M. Keeley. 2011. 問對問題,找答案. Translated by 羅耀宗 and 蔡宏明. 9rd ed. 台北: 城邦文化. John Allen Paulos. 2001. 我思,故我笑. Translated by 古秀鈴、蔡政宏、蔡偉鼎.台北: 立緒. 陳瑞麟. 2005. 邏輯與思考(第二版). 台北: 學富. 課程進度: 課程介紹與緒論 語言與思考方法導論 記號與邏輯Ⅰ 記號與邏輯Ⅱ 語言和意義Ⅰ 語言和意義Ⅱ 語用分析 問題導向的思考方法 期中考 討論與辯論 「討論」練習 歸納、統計與類比Ⅰ 歸納、統計與類比Ⅱ 謬誤Ⅰ 謬誤Ⅱ 團體作業展示Ⅰ 團體作業展示Ⅱ 期末考
-
第一週
-
第二週
-
第三週
-
第四週
-
第五週
-
第六週
-
第七週
-
第八週
-
第九週
-
第十週
-
第十一週
-
第十二週
-
第十三週
-
第十四週
-
第十五週
-
第十六週
-
第十七週
-
第十八週
-
第十九週
- 課程介紹
- 課程安排
- 評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