課程大綱: 在歷史文明發展的進程中,藝術與美學一直是人類將自己內在精神世界體現於外的表現。而在不同文明和時代的變遷下,藝術也會以不同的形式與內容呈現,相對的,對於何謂「美」的概念也會隨著時代演變,不同的意識概念也在思辨中衍生討論。本課程的目標是要透過對於不同藝術的形式、內容、特徵的欣賞與批評,探討何謂藝術的本質。使同學能發掘生活中的藝術與美感,潛移默化提升自我的想像力、創造力以及對美的感受力。 影片欣賞,講授,分組討論,發表 第一周Google Meet會議連結meet.google.com/jjh-wgon-xwf 出席率(30%)、個人參與、報告(20%)、期中報告(20%)、期末報告(30%) 蔣勳(2019)。《藝術概論》。臺北:東華。 陳瓊花(2021)。《藝術概論》。臺北:三民。 虞君質(2005)。《藝術概論》。新北市:弘揚圖書。 陳旭光(2020)。《藝術理論與欣賞》。新北市:揚智文化。 彭吉象(1999)。《藝術學概論》。臺北:淑馨。 Richard Osborne(2013),吳礽喻譯。《藝術理論入門》。臺北:藝術家出版社。 Danny Townsend (2008),林逢祺譯。《美術概論》。台北:學富文化。 課程進度: 第一周Google Meet會議連結meet.google.com/jjh-wgon-xwf 藝術的本質與特徵。 藝術的起源。 藝術的形式與內容。 藝術的類別。 藝術家與社會。 東方藝術欣賞與批評。 西方藝術欣賞與批評。 表情藝術_音樂欣賞。 表情藝術_戲劇欣賞。 期中報告與討論。 藝術創作中的人體美學 藝術創作中的人體美學 綜合藝術_電影。 綜合藝術_電影。 藝術收藏與鑑定。 藝術收藏與鑑定。 期末報告。
-
第一週
-
第二週
-
第三週
-
第四週
-
第五週
-
第六週
-
第七週
-
第八週
-
第九週
-
第十週
-
第十一週
-
第十二週
-
第十三週
-
第十四週
-
第十五週
-
第十六週
-
第十七週
-
第十八週
-
第十九週
- 課程介紹
- 課程安排
- 評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