課程大綱:
「測驗與評量」是心理學領域的重要課程,心理測驗主要用於了解與測量人類的心智狀態,以作為教育、諮商輔導、工商或特殊精神疾病的理解與診斷,進而提供專業人員或單位進行決策。教學目標如下:
1. 了解心理測驗與評量的基本原理與編製方式
2. 認識各類型心理測驗,並且能運用至適當的族群或情境
3. 培養編製測驗、制訂標準化程序與解釋測驗分數的能力
4. 對測驗使用與分數解釋有正確的認知與態度
以下說明課程進行方式:
一、教師說明與示範
由教師說明重要概念並輔以相關例子,協助學生了解心理測驗概念。在學生實作過程中,給予口語回饋或示範。
二、小組合作與組間回饋
在課程中,小組透過測驗實作活動,互相腦力激盪並給予同組觀點上的回饋,共同完成課堂任務與小組測驗編製。另外,在小組分享後,也邀請其他組給予建議或回饋。
三、測驗實作
配合每週課程進度,請每組學生依照課程相關概念試行測驗編製,並且於測驗題目完成後,透過實際或線上施測,完成小組的自編測驗,於期末進行報告。
四、課程體驗與反思
教師配合課程單元設計測驗相關討論或小組活動,使學生體驗施測者與受測者在情境中的感受,並且延伸思考如何調整、修正編製與施測過程中的相關問題,進一步提出可能的修改方向。
成績評定方式如下:
一、期中考與期末考(40%)
期中考與期末考各佔20%,合計40%,題型與考試型態(紙本/線上)會根據疫情況狀作調整,將會於考試前3週公佈。
二、自編測驗(30%)
採小組形式,共同完成一份自編測驗,並於期末進行口頭報告。屏分會根據「測驗的品質」(包含題目的編寫、信效度…等)、「遵守測驗的標準化程序」與「倫理議題處理」進行綜合性評分。
三、課堂表現(20%)
平時表現會根據小組與個人在課程中的參與度與貢獻度進行評分,例如:小組在課堂實作活動的參與度跟完成度。另外,教師另設5%的彈性加分,若小組的課程表現積極且投入,則此項評分將可彈性調整至25%。
四、出缺席(10%)
無論實體或遠距課程,若有請假需求者,請依規定完成請假手續。為配合政府防疫規定,會實施每週課堂點名,若滿「12節」(4週課程)執行扣考預警,滿「15節」則執行扣考,本學期成績即不通過。若有特殊事項請來信給老師,將視情況做彈性處理。
指定教科書
朱錦鳳(2014)。心理測驗:理論與應用。台北:雙葉
參考書目
王文中、呂金燮、吳毓瑩、張郁雯、張淑慧(1999)。教育測驗與評量:教室學習觀點。台北:五南。
王文中、陳承德譯(2008)。心理測驗。台北:雙葉。
余民寧(2020)。量表編製與發展—Rasch測量模型的應用。臺北市:心理。
?金堂(2009)。教育測驗與評量。台北:三民。
葉重新(2010)。心理與教育測驗。台北:心理。
簡茂發、邱世明、王滿馨等譯(2010)。測驗分數及其意義:分析與應用。台北:心理。
邱皓政(2010)。量化研究法(三):測驗原理與量表發展技術(第二版)。臺北:雙葉書廊。
課程進度:
課程介紹與分組
關於「測驗」被誤會的那些事
測驗與評量的發展與倫理議題
如何發展一套測驗
項目/試題分析
如何編出好題目
信度1
信度2
如何解讀與判別信度
效度1
效度2
如何解讀與判別效度
期中考
如何解釋測驗分數
認識與建立常模
測驗提案與研討(小組)
智力測驗
人格測驗
性向測驗
教育測驗、創造力測驗
自編量表報告(小組)
自編量表告報(小組)
期末考
自主學習與課程回顧